千年古村 - 深甽清潭村

主页
Home
历史追溯
History
名人贤士
Celebraties
名胜古迹
Attractions
进出交通
Get here
与我们联系
Contact Us
菜 单
Menu
关 闭
Close

古迹及名胜

从宋初始祖张质公辞官,碾转新昌,最后在里岙建村居住安顿以来,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官宦之后,崇尚书香农耕自足的张氏家族,在这漫长的历史变迁中,累积了不少文化古迹,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一些村规习俗文化。其中保存最完善的有500多年历史的双枝庙,200多年历史的孝友堂,当代著名学者张明养故居“三鉴堂”等。村里飞凤祠内戏台还完整保留了光绪时期的彩绘,2007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村中还有方孝孺讲学处,下横山村东之双溪斗岩潭,村民也叫它尽忠潭,这是明人张岵公殉难处。里岙多的是桥,有双涧桥、老岙桥、新岙桥、唐山桥等,古桥似虹,横跨溪上,几乎记载了整个里岙的发展史。飞凤祠、紫金岩塔、花车门、六马墙,都各具特色,有很长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双枝庙

位于里岙咽喉处。出入里岙的村民及访客都要路过这座庙。双枝庙最早于明正德年间(公元1505至1521年)由张姓族人张廷玉和张世赏负责兴建,初名灵隐庙,前后二进五开间,殿堂檐角高翘,两厢精雕细刻,戏台藻井娥罗结顶。

明代万历年间(公元1573至1619年),灵隐庙需要修缮,后期迁入里岙的竺氏和孔氏也参与出资,修缮后的庙名改为“双枝庙”。双枝庙成为所有里岙人的祖庙。里岙人包括张、竺、孔三姓族人,但是不包括双枝庙外近邻的俞家和陈家的俞、陈两姓村民。当地人用一句顺口溜 “张竺孔三姓,俞陈不在内” 来概括这种情况。但是因为俞家和陈家地理位置非常靠近,经常被人们把它们混在里岙一起。

民国元年(公元1911年)双枝庙重建了戏台,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贞宣等人重修了大殿。共产党革命又把庙里的菩萨、罗汉毁之以尽。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共产党对宗教政策开放后,村里的族人又凑资重塑菩萨和罗汉,修缮戏台和厢房以及壁画,使之恢复原貌。这里庙壁的人物彩绘鲜艳,廊檐木榫繁复精美。

庙中的古戏台也是雕梁画栋,极其精致,螺旋穹隆式藻井,正中缀有八卦铜镜;戏台正中画一麒麟,旁有双虎相搏、童子踢球、双鱼嬉水、双鹿逢春等图案。柱联为:“一曲阳春唤醒今古梦,两班面目演尽忠奸情”,“价值千金春一刻,愁消万古曲三终”。二〇〇六年已经批准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古迹。

双枝庙再次修缮后,来庙里求神拜佛的人越来越多,名声远扬。甚至有来自上海、宁波等远方香客来此烧香拜佛求签。据说这里求的签非常准。双枝庙也是村里人新年求头香之处,村人相信求得新年头柱香,可以得到整年的好运气。

要说双枝庙最独特,最有趣的是庙正门的对联,是原国民党浙江省主席、北伐军师长张再祥所撰。该联如是写道: “作事多端入庙烧香焉有益,问心无愧见神不拜又何妨。”

这样独特的对联,不仅任何其他庙宇,祖祠不敢为之,也揭示了里岙人除了知书达理以外,还有豁达、开明的胸怀。

1943年初夏日军进扰柏坑,奉化一中师生为躲避日军的骚扰,于八月迁至清潭村,借用“双枝庙”和“张氏宗祠--飞凤祠”为校舍,直至1945年八月抗日战争胜利。这是崇尚读书为上的清潭人助人为善的一个典型例子。

更多有关双枝庙的图片,可以考宁海旅游网、宁海新闻网、天下宁波帮和360DOC等等新闻报道。


图片来源:宁海旅游网

图片来源:宁海旅游网

图片来源:宁海旅游网

图片来源:宁海旅游网

图片来源:宁海新闻网

图片来源:天下宁波帮

图片来源:360DOC

图片来源:360DOC

紫金岩塔

即紫矶岩塔,坐落于村口清溪和上陈坑两溪交汇处,下石畈紫矶岩潭旁边,是一座四层石塔。塔基为清溪里的巨大紫矶岩,塔高六米七,底座直径约七米,型如巨螺,故俗称螺蛳塔。紫金岩塔矗立于村口要冲,与周围的九座山峰形成“九龙抢珠”之象,历来被视为镇溪护村之宝,是国内罕见的风水宝塔。

据《清潭张氏宗谱》记载,“鸡子圆岩,宅之下水口。一奇岩圆如鸡子,又名罗星在水际,凝眸尽是遴峋石,罕见似卵圆,良匠不施雕琢。”故又名鸡子岩塔。

传说,紫矶岩塔本是天然紫矶岩形成,岩顶置放有一口大陶缸,常有凤凰飞来筑窝下蛋,给村庄带来祥运。所以古代里岙的张氏村民都过着非常富足的生活,而且常有村人中举进官。慢慢地,这招徕了邻近的其他族人的妒忌,三番五次在夜半人静之时打破陶缸,赶走凤凰。村人持之以恒再放置回新的陶缸,为凤凰筑窝。最后紫矶岩塔和大陶缸被他人炸毁,凤凰不再回来。此后,溪水变浊,洪水泛滥。村民后来为了保护居住的家园,在原址建造了现在这座用石头砌成的石塔,把陶缸放置塔顶,让凤凰继续回来筑窝。凤凰回来后,溪水又恢复原有的平静和清澈,村里再现风调雨顺之气象。也有传说原始的紫矶岩塔是南宋年间被大学士张盛所毁。

二十世纪末,又有人赋名紫金岩塔。

中堂

中堂:也叫孝友堂,是村里的祖堂,建于嘉庆八年。过去逢年过节族里在此分发食物或礼品,上演台戏。现在变成了村里的小型博物馆,收藏有历代清潭名人的诗抄,历史上民间使用的杠箱、筷笼,还有古玩石元宝及刀剑器皿等。

中堂有一幅对联是明代方儒方孝儒留给清潭张氏的:“恩垂浩敕家声远,业在诗书世泽长。”方孝儒曾在清潭教书,与张氏张岵关系密切。方孝儒在他的《娱静楼记》里以“其土深以腴,泉甘而木茂”形容清潭,赞赏清潭张氏子孙“多习礼好学,衣冠有制,言语有则”。清潭张氏亦因与方孝儒的关系,遭历史上唯一一次的”株连十族”的灾难。

新祠堂

新祠堂:又名飞凤祠,旧名敦善堂,建于光绪九年(1883年)。飞凤祠因祠堂在清溪畔的飞凤山而名,因张氏子孙“贤而习礼,敦厚无华”,故又称“敦善”。这座飞凤祠占地300余平方米,朝西,进门后有明堂、仪门、戏台、二厢及大厅。五开间8米高的大厅,雕梁画栋,檐廊卷棚彩画。戏台屋顶歇山小青瓦出檐椽二道,故翘角飞起,蔚为壮观。戏台台面高1.6米,宽深各4.7米,三面围拷头美人靠。戏台的藻井也力求精巧,8道、16道木雕径线与22圈花板组成直径3.6米、深1.5米的同心圆穹窿结顶,五彩绘图光彩夺目。 戏台三面额枋,伸出三叠小斗栱出挑承撑挑檐,额枋内外请丹青高手彩画《精忠报国》、《三娘教子》、《双龙会》等戏曲情景20余幅,其中《苏武牧羊》与其他几幅画风格颇为不同,是出自本村秀才之手。戏台上的楹联也很有意思,“借虚事指点实事,托先人提醒今人”,“有声画谱描人物,无字文章写古今”。新祠堂在抗日战争时期,曾经是奉化中学的校址。

现在的新祠堂是村老年协会的所在地,供村里的老人健身休闲。同时也是村里操办红白喜事的地方。

尽忠潭

尽忠潭:原名斗岩潭,是张氏张岵公当年自尽处。明代洪武十八年(1385),张岵公考中进士,后任河南道监御史等职。明建文四年(1402),燕王朱棣夺皇位,改称洪武三十五年,当时张岵公回故里在为父母守孝,听闻方孝孺不肯为燕王登基撰写诏书,惹怒燕王,受“灭九族”之罪。而刚直愚忠的方孝孺不仅不屈服,反而破口大骂燕王,一句“灭我十族又何妨”株连清潭张家。张岵公知道族人在劫难逃,“逐弃衣冠自溺于斗岩潭,其族老幼百余口同溺”。后人为纪念张岵公的忠节之举,改斗岩潭为尽忠潭。尽忠潭后来历经多次洪水,几乎被溪石填平。图示的照片是近年重新拦霸修筑的。纪念张岵公的碑文石也被1988年的洪水冲断成两截,至今没有修复。

老岙桥

老岙桥:古代石拱桥在清潭有很多座。但有近千年历史的这拱老岙桥独特之处在于它完全由未经加工的溪石建造而成。几个人同时站在桥上,会感受到桥的震动,外来人肯定会担心害怕。但这拱看似单薄的古石桥,绝对不会被人压垮。

Back to Top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微信 更多社交媒体